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大家关注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黔西南纪行

    信息发布者:张平江
    2017-12-25 18:41:04   转载
    黔西南纪行
    2013-09-13 15:04  来源: 金黔在线-贵州日报
    贵州手机报 | 新闻客户端 | 新闻热线:96677 | 投稿

    分享到:0


      贞丰的双乳峰景区,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一座座奇妙的山石,浑身散发着灵性。真正注视着她,我们有的只是纯净的美和震撼的心。我们才知道,任何的言语,任何的图片,都不能传达双乳峰的神韵、神美与神力,惟有来到她身边,你才能体味。

      从景区出来,我们向北盘江镇银洞湾村进发。

      黔西南的山多路险,我们有所耳闻,这几天的调研,我们多半也是行走在弯弯的山路之上。只是没想到通往银洞湾村的路,还是远远超过我们对山路的了解和想象。路不宽,很陡,弯拐得很急,我们这哪里是在坐车,分明是在被海浪颠簸的小船上。

      好不容易到了银洞湾村,路边下车,直接上山,因为村支部就在一座山头之上。

      站在村支部门前放眼望去,一座座石头裸露的山,显现出大自然的冷峻与力量。野草顽强生长,那是生命的力量。一棵棵花椒树昂然挺立,在阳光里自豪着银洞湾村人的智慧。

      是的,我们来到了“顶坛模式”的核心区域。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镇东北部,辖银洞湾、查耳岩2个村,820户2471人,有耕地3471亩,地处北盘江南岸的河谷地带,最低海拔565米,耕地零星破碎,岩石广布,水源奇缺,95%的面积为石旮旯,是贞丰石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,在恶劣的环境和贫瘠的土地上,长期以来百姓靠吃救济粮和返销粮度日为求生存,曾经有17户人家因无法度日而迁走他乡。

      “眼望花江河,有水喝不着;石缝种包谷,只够三月活;想要吃米饭,除非坐月婆;姑娘往外嫁,媳妇讨不着。”这首悲凉的歌谣就是这里过去的真实写照。

      上世纪90年代初,先是由十几个村干部带头种植花椒。到1993年的时候,花椒的收益就开始显现。当时每户大约种了100多株花椒,因此每家就有了1000多元钱的收入。有了成功的经验,当地农户种花椒的积极性就起来了。随后,花椒种植面就铺开了。到1996年底,该片区共种植花椒10600亩,初步建成全州惟一的万亩花椒基地,在经济和生态效益上初见成效。

      多年来,该县喀斯特山区干部群众在土地退化防治、恢复植被、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,慢慢地掌握了一些石漠化治理的技术和方法,取得了初步成果,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。

      2005年,贞丰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民营企业“贞丰县北盘江镇顶坛椒业有限责任公司”,开始从事花椒油、花椒料酒、油辣椒等花椒系列产品的生产和经营。公司成立以来,始终坚持生态经济理念战略,着力打造高品质、有特色的顶坛椒业系列产品品牌,走“公司+基地+专业合作社+农户”的发展路子。2010年3月荣获贵州省“顶椒”牌系列产品著名商标和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“重合同守信用企业”,同年7月,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“顶坛花椒”和“连环砂仁”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识保护产品》企业使用权,8月获得“第六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种植示范区”称号。

      走在山坡上,眼前的花椒树好似是从石头缝里挤出来的。在我的视野里,满山遍野无规则散落的花椒树渐渐幻化成乡亲们的身影。花椒树的生长对条件要求不是太高,有些土就行。乡亲们就在石头缝里找土,没土的就从别的地方找点土来。然后从山下弄来预先育好的树苗,一棵棵地安插在石缝里。我知道,山上有多少棵花椒树,乡亲们至少就弯下多少次腰。无数次的弯腰,终于让一棵棵花椒树挺立起来。到了收花椒籽时,乡亲们还得在山上从一棵棵树上人工采集。

      动作看起来很简单,叙述起来更为轻便,可乡亲们的苦累是我们无法体味的,甚至我们都难以想象。看着乡亲们的快乐笑容,看着那些茁壮的花椒树,看着那些日渐饱硕的花椒籽,在这灿烂的阳光下,我的心有些许的沉重,当然更多的是对乡亲们的敬仰。

      当天下午,我们赶到晴隆县,几乎没有休息,就考察安南古城、晴隆山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和二十四道拐。

      安南古城早已被岁月洗净,永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,只有一些残骸沉默着历史的叹息。现在晴隆县正在恢复重建安南古城。依据历史原貌,本着新建如旧的理念,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。我们走在石块铺就的街道上,可以看到有些建筑已经基本建成。我对木材的复旧特别感兴趣,这让民族风情的木质建筑似乎挟裹历史沧桑。

      晴隆山生态畜牧业示范场原是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高寒地区,土地广种薄收。该示范场于2002年开始建设,采取多种保水固沙能力强的牧草混播,使植被破坏、水土流失的状况得到初步遏制,并走出了生态治理与农民脱贫致富同步前行的新路子。因为成功,他们的做法已经上升为“晴隆模式”,在条件相似的地域进行推广。

      我们来到一座山上,这里的山不高,但比较陡,几乎没有一块平缓之地。人站着,怎么着都是斜着的。山坡层层绿草如海浪,许多的羊悠闲自得,或啃草,或咀嚼,或打闹,或溜达,或静立风中。它们是海里的帆,又像是天上的云来到人间。这里是羊们的天堂,是人间仙境。

      转过身来,我们发现著名的二十四道拐就在脚下。二十四道拐古称“鸦关”,全长4公里,山脚第一道拐与山顶第二十四道拐间的直线距离约350米,垂直高度约250米,坡的倾角约60度左右。这条路因“二战”时成为黔滇交通咽喉而闻名天下。在这里,我们巧遇两位骑自行车旅游的年轻人,他们是慕名专程来看二十四道拐的。看来,再沉默的历史,也有其知音。

      现在二十四道拐还处于通路状态,我们没有下去体验它的曲折,没有近距离感受它那曾经的硝烟与苦难,我们只是远远地凝视着它。俯瞰它,那曲线弯度很大但不失流畅。它就默默地缠绕在山间,任凭雨打风吹斗转星移。我真的不敢长时间与它对视,因为我的耳边已经炮声隆隆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